经方、时方源流之争
中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由最初的单方、验方逐渐积累发展演变,形成了系统而完备的理论体系。如今最具代表性且应用最广的有经方与时方两大理论体系。
经方概念的源流
《汉书·艺文志·方技略》是最早出现“经方”二字的,并对“经方”进行了阐释,此书将当时著录在册的医籍分为医经、经方、房中、神仙4类。经方医籍共列11种。在11种医籍目录之后论述:“右经方十一家。经方者,本草石之寒温,量疾病之浅深,假药味之滋,因气感之宜,辩五苦六辛,致水火之齐,以通闭解结,反之于平。及失其宜者,以热益热,以寒增寒,精气内伤,不见於外,是所独失也。
此处所说的“经方”,是对一类书籍的统称,而这类书籍所记录的内容,主要为由相应药物组成的处方,以及这类处方所主治的病症。
东晋·张湛在《养生要集》中有两处提到经方:“夫经方之难精,由来尚矣……及治病三年,乃知天下无方可用”;“养性缮写经方,在于代者甚众,嵇叔夜论之最精”。
唐·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·论大医习业》提到“经方”,其云:“凡欲为大医,必须谙素问、甲乙、黄帝针经、明堂流注、十二经脉、三部九候、五脏六腑、表里孔穴、本草药对、张仲景、王叔和、阮河南、范东阳等诸部经方”。
宋·高保衡、林亿在《千金翼方·校正千金翼方表》中提到“经方”,其云:“医方之学,其来远矣,上古神农播谷尝药……中古有长桑、扁鹊,汉有阳庆、仓公、张机、华佗,晋宋如王叔和、葛稚川、皇甫谧、范汪、胡洽、深师、陶景之流,凡数十家,皆祖师农、黄,著为经方”
以上6则文献中的经方,与《汉书》里的“经方”涵义相同,皆泛指方书。宋代以后的金、元、明时期,较少提到“经方”。
清·徐灵胎在《医学源流论·金匮论》中说:“其方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,仲景间有随证加减之法……乃医方之经”。
陈修园的《时方歌括·小引》云:“经方尚矣,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”此二处提到的“经方”与汉晋唐宋之“经方”涵义无差别。
清朝末叶,莫枚士著《经方例释》,此书以“经方”命名,而全书皆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略》之方。
由此可知,莫枚士已有将“经方”等同于仲景方的趋势。至民国曹颖甫之《经方实验录》,已在序言中明确称仲景方为经方了。此后,凡称“经方”即指仲景方了。
时方概念之探析
“时方”原始涵义的探析时方即当时流行的方子,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流行的方子。宋元以来《局方》流行,许多人依证捡方(根据《局方》主治来选方,此即“方证相应”流行之滥觞),购买成药服用。
由于对《局方》的广泛滥用,流弊甚远,朱丹溪曾写专著《局方发挥》痛斥之,但朱丹溪作为最早反对时方的人,并没有提倡古方,或叫“经方”,而是提倡精研医经医理,见病知源,用医理指导临床处方;《和剂局方》也有很多是屡经验证的古方,包括一部分仲景方。
所以,“时方”最原始的对立者,既非今天所说的张仲景方,也非宋以前流传下来的方子,而是“辨证用方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