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目录

《脾胃论》是金元时期李东垣的代表作,李东垣重视脾胃,其对脾胃的认识具有独到的见解,被后世医家誉为“补土派”的代表人物。李杲认为脾胃乃元气之本、脾胃乃后天之本、脾胃乃人体精气升降之枢纽,若“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”;在治疗上,强调补益脾胃,创立多种治疗方法,例如“甘温除热”法。

脾胃乃滋养元气之源

“元者,为万物之本也”。元气又名“原气”“真气”,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,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,是先天之本,根源于肾,化生于先天之精,并赖后天之精充养而成。

元气之说,首见于《难经·三十六难》,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所系。李东垣汇合《内经》《难经》之说,一归于脾胃论之:“真气别名元气,乃先身生之精气也,非胃气不及滋之”。指出:“元气之充沛,皆因脾胃之气无所伤,尔后能够滋养元气,若脾胃之气本弱,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,而元气亦未能充沛,则诸病之由生也。

“养生当实先天之元气,而欲实元气,当重视调理脾胃”。元气之根柢在于脾胃之气,机体康健之本在于先天之元气。如脾胃受到损伤,元气亦衰,元气受到损伤,就无机体健康可言,就会发生疾病。

脾胃乃升降之枢纽

李氏认为,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运动着的,其主要运动变化的主要形式是升降沉浮。

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 曰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,合于四时五脏阴阳,揆度以为常也”。脾胃升降形成机体气机运化的枢纽,保证了气机的生生不息。

李东垣据古人之论说,在他的《脾胃论·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沉浮》中提出:“升以而降,降已而升,如环无端,运化万物,其实一气也……盖胃为水谷之海,饮食入胃,而精气先输脾归肺……升已而下输膀胱,行秋冬之令,为化糟粕,转味而出,乃浊阴为地者也”。脾胃之气上升则输心肺,脾胃之气降则下归肝肾膀胱,才能维持“清阳出上窍,浊阴出下窍;清阳发腠理,浊阴走五脏;清阳实四肢,浊阴归六腑” 正常升降运动。

在对待脾胃的关系上,李东垣强调生长以及升发的一面,他认为:“夫脾者阴土也,至阴之气,主静而不动;胃者阳土也,主动而不息,阳气在于地下,乃能生化万物……脾受胃秉乃能熏蒸腐熟五谷者也”。谷气向上升发,脾气则升发,先天元气才能够得到充养,机体生命活动才能发生。反之,若谷气不向上升发,脾气显现下流,元气则会表现为匮乏乃至出现消沉,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呈现停滞甚至负面状态。重视升发脾胃之阳气,乃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

脾胃虚衰诸病所生

李东垣基于脾胃乃后天之本的理论论述“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”的病机 。人之元气来源于先天,但赖后天脾胃之气源源不断的滋养,方得以盛而不衰,循三焦,行周身脏腑经络,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。

倘若,脾胃之气受到损伤,元气就不能得到充养甚至衰落。人之根柢即衰,机体失于滋养,就会发生种种病变。“脾胃虚则九窍不通”“胃虚则脏腑经络皆不能
受气而俱病”“胃虚真气不足诸病发生”,突出的表明了“胃虚”亦或“脾胃虚”是脏腑经络及九窍发生病变的根本所在。

“胃气下溜,五脏皆病”亦是李氏提出的一重要学术观点。“胃气下溜”是指脾胃之清阳之气呈现下陷的状态。脾气升浮将饮食水谷之精微物质上奉于心肺,化生气血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。若脾胃不能够发挥升清作用,就会出现“胃气下溜”的负面变化。这是李东垣关于脾胃内伤学说的重要论述。

文章目录